2016年3月21日 星期一

《情書》︰難以言說、也無需言說的愛

《情書》1995年3月25日在日本公映,翌年8月輪到在香港上畫。數一數,至今已21個年頭。一齣電影,過了二十載仍如此觸動人心,可見其內容跨越時空。
不久前才知道它、看過它,有一種相逢恨晚的感覺,如果早點看過,也許在面對一些人和事的時候,心境會有所不同。

本來對日劇和愛情劇的興趣不大,但《情書》肯定是值得一看再看的佳作。如果說動畫電影《秒速5厘米》始終令人難以釋懷,那麽《情書》或許讓人更豁達;更懂得看開一點、放開一點。

為什麽?因為沒看過《情書》的話,就不會知道,真正的喜歡或愛意,是可以用這種方式來傳遞、表達、收藏和懷緬。


悼念

有些畫面,第一次看時感覺不大,但反覆再看,愈覺有韻味,例如渡邊博子在未婚夫藤井樹墓前一幕︰白雪灑在黑色外衣,她雙手合十、眼光專注地凝視。





掃墓這個情節,看似與後面的故事關係不大,實則反映了追悼死者的兩種態度。或像博子那樣,借助漫天輕雪,寄托沉重哀思。又或像當天出席的朋友那般,大家相聚痛飲爛醉一番,彷似一場歡樂派對。就連藤井樹的父親也覺得應該如此,因為他覺得兒子也喜歡看到大家高高興興的。而藤井樹的母親則假裝身體不適,讓博子開車帶她提早離開。

正如博子在車裡問藤井樹的母親︰「為何每個人都好像各懷鬼胎似的呢?」對呀,他們到底在做什麽?在追悼儀式上嘻嘻哈哈一番,是對逝者另一種方式的紀念,還是其實已放下了,不再感到悲痛?

不得不提的是,配樂《His Smile》完美地襯托戲中場景。《His Smile》那沉實的鋼琴聲響起,博子躺在雪地,感受未婚夫遭遇山難臨終的一刻,沉溺於思緒。乍醒,她匆忙拍拍身上的雪,快步走下山坡,這時鏡頭拉遠,在茫然雪地,直至博子變成一個小黑點。

人的一副身軀,軟弱、渺小得微不足道,唯有感情,強大得足以與天地抗衡。 



《His Smiles》到了中後段,就是博子在墓前悼念那一幕,這時音調變得空靈清澈,恍如教堂演奏的聖曲,在心靈深處迴響。


追尋

喜歡一個人,會想知道更多關於她的過去,回到她小時候曾去過的地方,走一遍她曾走過的足跡。雖然無緣參與她過往的人生,但可以透過追憶,跨越時空地感受。

小樽,北方的城填,距離神戶很遠

船見坂

博子向小樽「藤井樹」寄出的「天國之信」,千里迢迢,來到了這個城鎮的一個小街區。揚起的音樂是《Letter of No Return》,悠揚的提琴聲,伴隨着信件,送到了女藤井樹的手上。



追尋回憶的路從這裡出發,結果或多或少都令人意外……


「我所認識的藤井樹,並不是你……他在兩年前……我不知道他現在在哪裡,只不過有時會想起他。我想他可能在某個地方,努力地奮鬥着。」

這時配樂是《A Winter Story》,節奏較明快,感覺也較開朗,很有一片白色晴冬的意境。



如果愈是追尋,愈發現自己只是愛的替身,使自身的價值受到動搖。那麽,還是不顧痛苦,繼續追尋下去嗎?




博子和女藤井在小樽街頭交錯,博子喊了一聲對方的名字,藤井聽到了,回過頭來,卻見茫茫人潮,到底是誰在叫她?這時博子沒有再喊叫,更沒有匆匆追上去。為什麽?大概是因為博子看到這位樣貌如此相似的女孩,就已經明白了一切---男藤井對自己「一見鍾情」,其實都是緣於他對女藤井的依戀。

設想一下,如果博子這時追過去,和女藤井相認,彼此談論起往事,包括男藤井的死,使所有事情在對話之中真相大白……那麽這電影就不再值得看下去,因為這樣一來,就大概不會有女藤井通過寫信來挖掘記憶、回中學拍照、遇到圖書館學妹的事,最後也當然不會找到男藤井在借書卡為她畫的素描畫。

所以,錯過了,反而成就另一段更動人的故事。這次擦身是整個電影的「轉捩點」,故事的主角從博子過渡到女藤井。在之後的情節裡,女藤井的戲份佔了大多數,就連電影的最後一部分都是由她來作結尾。


你好嗎? 我很好



 



 


博子對着山遠方的山峰,痛徹心扉地呼喊着男藤井,同時借助回音,自己問、也回答了自己。
在千里外的小樽,女藤井在病榻上半夢半醒之際,作出同樣的問答,是憶起中學同班的男藤井?還是感應到博子的呼喊?
之後,兩人的一問一答更恍如時空交錯、心靈相通,女藤井問「你好嗎」,博子回答「我很好」。
女藤井向男藤井問好,也讓自己代表了男藤井,向博子問「你好嗎」,博子哭着說「我非常好」。

於是這時候,天堂之門終於打開了---《Gateway To Heaven》






2016年3月16日 星期三

《情書》女漢子

不經意中得知有這部電影,1990年代的舊戲,當中表達的感情卻是歷久不變。

看到後段,才忽然醒起,女版藤井樹和渡邊博子,都是由中山美穗一人扮演,難怪樣貌那麽相像!

兩人性格迥異,卻也十分鮮明,對比強烈。
渡邊博子是淑女型,舉手投足、言談之間都展現修養和靜美,教人憐愛。
女版藤井樹則是「女漢子」、「男仔頭」,活潑、靈動、不拘小節,連騎單車外出都只是穿着一套像睡衣的裝束。

我更喜歡女藤井樹,看完整部電影後,才覺得真正的主角應該是她,而非渡邊博子。
在小鎮裡當圖書館員,普通得沒有再普通的人生和角色,原來讀書時的她,曾令男藤井樹如此癡迷。

男藤井樹如此喜歡她,不惜找一位與她樣貌幾乎一樣、但性格完全不同的渡邊博子,只為繼續譜寫那段未能奏響的青春戀曲。

暗戀、單戀一個人,可以去到這種程度。我不會再打擾你,但不要緊,我會以另一種方式來實現我對你的愛,縱使你也許一輩子不知道。因為,我不想辜負這份可一不可再的純真情懷。

面對想約會她的郵差,本來一面病容的藤井樹,立刻抖擻精神拒絕對方。
戴了口罩沒關係,這雙大眼睛已經說明一切!


感冒了,不想上班,但更不想去醫院。去看新房子?好,立刻出發!



經典的回眸,明明聽見有人喊自己名字,卻在人潮裡找不到對方。
於是,渡邊博字和女版藤井樹唯一的見面機會,就這樣錯開了。


2016年3月5日 星期六

要做一顆恆星

所謂錯過,並不是什麼「如果那時再努力一點」,或「要是做了另一個決定」就好的事。從來都不是。那是兩個星系不同的軌道與規則啊。-----《給冥王星》節錄


冥王星之心


探測器「新視野號」去年7月掠過冥王星。

她是太陽,一大群人圍着她轉,但真正能接近她的少之又少,我在這個星系的最外圍,不,現在連最外圍也不是,要流放到更遠一點的小行星帶,在遙遠的黑夜中,眺望她的一點點亮光,藉此感受着似有實無的絲絲暖意,繼續永遠地在她的引力牽引中,沒盡頭地繞圈。要麽繼續下去,要麽徹底遠離這萬劫不復的軌道,而想再移近她半步,是不可能的了。

我更羡慕「新視野號」和冥王星的瀟灑,前者飛了九年多,只為了與這顆星擦身而過,匆匆看一眼,不作逗留、不再回頭,繼續自己的征途。冥王星等了這麽多年,終於等到一次探望,但它還是留守自己的軌道。


始終是兩個完全不同的軌道啊,大家都知道這一點,有了今生唯一一次交會,這就已經很足夠了。再不捨得也好,也要各走各路。有些東西,是真的無法改變的,從一開始就設定好了的。

「新視野號」與冥王星的一期一會


重點是,建立一個自給自足的精神世界,不假外求。

建立一套不受外界干擾、完全屬於自身的運行規則。就像恆星(star)那樣,它可以沒有行星(planet),獨自在廣闊的宇宙裡單獨存在。也可以有其他行星環繞;也可以承受隕石甚至小行星的衝擊,並且不會因此而影響自己的軌道。

作為一個普通恆星,它可能會與另一個同等質量的恆星互相環繞,也必然受整個星系和超級黑洞的重力所牽引,這是芸芸眾星不可避免的命運。但恆星是不會繞着行星來轉的,正如行星不會繞着它的衛星來轉,因為前者有足夠強大的質量,來主宰這段關係,在天秤的兩端中,佔有絕對有利的位置。

若不想成為另一個人的衛星或行星,整天都被對方牽動着,就只能強化自己,升級成為一顆恆星。就算無法影響其他人,也有足夠獨立的能力自己運行,抵抗外界的影響,不受他人牽扯。

冥王星只能躲在黑暗中,遙望太陽的光輝、嚮往她的溫暖,卻永無相逢之緣


2016年3月4日 星期五

迷失總是難免的,不止在東京

迷失總是難免的,正如駕車,就算有路牌、有導航儀,也總會轉錯彎、入錯線。更何況茫茫伸手不五指的人生?

關於《迷失東京》這套戲,可以寫的實在太多,但也可以寫很少。
給我揀,我會覺得最值得寫的,是男女主角酒後坐的士回酒店、在《Sometimes》陪襯下Scarlett Johansson看着東京鬧市那一幕︰



還有,就是最後告別---不僅是吻別---而是Bill Murray坐車去機場、在高速公路那一幕︰


這張相裡的街景,與廣州環市高架公路很相像。公路在市中心建築密集區之間蜿蜒穿梭,兩邊緊挨着高樓大廈。

不一定在東京,中國的「北上廣」、香港、世界各地的大都會,只要是愈繁華的地方就愈易迷失,愈感疏離。不過,迷失可以是被動的,也可以是主動的迷失。去尋找那份迷失感,也是另一番體會。

如果沒有了《Sometimes》和最後的《Just like Honey》,這電影就沒那麽值得看了。這兩首歌可謂神來之筆。

最後,不得不推薦的是,在鬧市區開車的時候,試試開大音量播放這兩首歌。不要打開車窗,否則風聲和其他雜音會破壞white noise的音牆。要完整、清晰地細聽。(當然,首先,車內要有一部靚音響。)

一邊聽一邊開車,再一邊看看街頭的人群和霓虹燈,在自己身邊掠過。
漸漸地,一切會開始變得有點模糊和失真……

如果有駕駛人士/司機/乘客看到這篇blog,真的不妨一試,這兩首歌是完美的都市公路音樂。

Just Like Honey: 白噪音牆內的惆悵與惘然

一齣《迷失東京》(Lost In Translation),令我第一次接觸到shoegazing的音樂,一首是Jesus and Mary Chain的《Just Like Honey》,另一首是My Bloody Valentine的《Sometimes》。

因為《迷失東京》的結局,令我迷上Just Like Honey的white noise,那面充斥四方、蔓延至人內心深處的深厚音牆,彷彿把人從現實世界中抽離,再包圍、隔離在另一個回憶的時空。在那個時空,有我深深喜歡着的她,有她親切的姓名、鮮活的面容和爽朗的笑聲。

如果這是一首唱不完的歌,那該多好。可惜,當音符停頓、音牆消失,留下的是一片惆悵和惘然。

這是一首暗戀的歌;是一首單戀的歌。



Listen to the girl
As she takes on half the world
Moving up and so alive
In her honey dripping beehive
Beehive
It's good, so good, it's so good
So good

Walking back to you
Is the hardest thing that
I can do
That I can do for you
For you

I'll be your plastic toy
I'll be your plastic toy
For you

Eating up the scum
Is the hardest thing for
Me to do

Just like honey……

在那個時空,我還可以仔細地聆聽你的話語,
你以一己之力,去挑戰這大半個世界,像蜜蜂般飛來飛去,將生命力發揮得淋漓盡致。
而我只能站在一邊偷看,在心底裡為你叫好。你實在太美好了。

聯絡漸漸斷掉,彼此關係愈趨疏遠。要重新再找你,是我鼓起萬分勇氣也做不到的事啊。
還記得以前,我倆見面時還可以打聲招呼,說幾句戲謔的話。
當時的我,多麽甘願成為你的玩偶。就算叫我去食屎,就算比這更難堪的事,我也願為你去做。

想起這些事,心裡還是像蜜糖般甜呀……





2016年3月1日 星期二

關聯與意義(三)︰卡夫卡與星空

看完卡夫卡的《一道聖旨》,我想起宇宙、星光。
於是我在卡夫卡與千萬光年外的星光之間,建立了「關聯性」,賦予意義。卡夫卡寫作時,大概不會想到他的作品與星空有何關係,但我有能力把兩者結合在一起。
facebook 、twitter、linkedin做不到的,作為小讀者的我們卻可以做到。

以下就是《一道聖旨》啓發我寫出來的感想︰


星空是一台巨型的時光機,記載着每顆星星的歷史。

一顆星星藏在地球數千萬光年以外的星雲裡,星星從誕生的那一刻開始,就拼命地燃燒自己,釋放無比耀目的星光。

星星並不期求有人發現它、找到它。它只是默默地發着光,直至死去,它的一生縱使光芒四射,也看似毫無意義。

但它把自己存在的證明,寄托在星光身上,再透過星光,帶向遠方。

星光離開星星後,鍥而不捨、心無旁鶩、勇往直前,衝破一層又一層的星塵;穿越一個接一個的星系,飛往宇宙的盡頭。

可是空間實在太遼闊了,連每秒30萬公里的光速,放在宇宙的版圖上,也顯得像烏龜般緩緩爬行。

如是者,不知多少年過去了,星光經過漫長的旅途,終於來到了地球,映進人們的眼簾,讓人們看到一粒細小的星星,高高地掛在黑夜,向地球眨眼。

星光並沒告訴人們,那顆星星的生命,其實在很早很早之前已經走到盡頭,在一次大爆炸中灰飛煙滅。

人們看到的,只是星星最初散發光線時的容貌。而此時此刻,星星已不復存在。

星光所能帶給人們的,只是一個已逝者的訊息和容貌。

星光掠過地球,繼續不知疲倦地邁進,飛向另一片無盡的漆黑,承載着那顆星星的寄托,讓早已死去的它,永恆存活在宇宙的回憶裡。



卡夫卡


星光

關聯與意義(二)︰卡夫卡的《一道聖旨》

我不知道現在還有多少年輕人會看捷克作家卡夫卡的小說,他的作品簡直可以集結成一本「預言書」,從納粹和共產主義的恐怖和極權統治、壓迫的官僚和社會體制,到現代社會的人生困境,都被卡夫卡有意無意地說中了。

當然他不是時空旅客,卡夫卡之所以堪稱預言小說家,我想其中一個原因,是你從各種不同的角度去解讀卡夫卡的作品,都可以找到共鳴。

他的作品能夠與其他太多的事物建立聯繫、產生關聯性,從而使意義得以誕生。

例如以下這篇《一道聖旨》(An Imperial Message),它是短篇《萬里長城建造時》裡的一個小故事︰


你是個卑微的臣民;是在皇天的烈日下,躲到老遠外的一塊小陰影。那位傳說中的皇帝,在彌留之際,向你下了一道聖旨。他命令使者跪在床前,悄聲向他交代。皇帝極為重視這道聖旨,還讓使者在他耳邊覆述一遍,才點了點頭,以示所述無誤。

這時,所有礙事的牆壁已拆除,在廣闊的台階上,恭立着一眾帝國的重臣。皇帝當着他們面前,派使者上路。使者隨即出發了,他孔武有力、不知疲倦,兩隻胳膊交替撥開人群,闖出一條道路。遇着有人攔路,他便指一指胸前那標誌着皇天的太陽,就如入無人之境,快步向前。

然而人群如海,他們的房屋也一望無際。若是在曠野,使者會迅步如飛,不久你就聽到他響亮的敲門聲。可惜事實並非如此,他是多麽徒勞無功。他仍奮力穿越內宮的殿堂,而且永遠也闖不出去;即便闖出去了,也無濟於事,他還須繼續衝下台階;如果成事,仍一無所獲,因為還要穿越許多庭院。庭院之後是外層宮殿,接着又是台階、庭院、然後宮殿……如此重重覆重重,幾千年也走不完。

縱使他跨出了最後的門檻——此乃妄想,永不可及——還有整個皇城橫臥眼前,它是世界之中心,沉渣早已堆積如山。沒有人能走出這裡,遑論一個帶着已逝者口諭的人。然而,你卻凝坐窗前,在暮色中,夢想那道聖旨的降臨。



關聯與意義(一)︰觸類旁通

閱讀文學著作的一大樂趣,有時並不在著作本身,而是在閱讀著作的過程中,令人在一瞬間有一種「觸類旁通」的感覺。

這種觸類旁通,不是簡單的看完一本書就想起另一本類似的書本或作家,不只是如此,而是令人想起在另一個完全不同的領域的事物,例如科學。

然後,你會猛然醒覺︰啊,原來這兩樣東西是可以互相關聯的,兩者表面上風馬牛不相及,但只要探究到它們的核心,就會發現其實原理相通。(行文至此,我立即想起張小嫻的名句「原來你也在這裡」)

村上春樹《海邊的卡夫卡》裡有一番話,把這種「關聯性」說得透徹︰

「關聯性如此這般一個個集合起來,自然有意義從中產生。關聯性越多,意義也就越深。」
「無論是什麼人,只要他這麼活著,他同周圍所有事物之間自然有意義產生。」

所以,縱使你只是一個普通的讀者,不是什麽文學評論家,也不要小看自己。

因為,每個人都可以擔當「關聯建立者」的角色,把完全不同時空、維度的偉大人物連繫起來,在他們之間建立起「意義」,並為這個本來虛無的宇宙和世界增添意義。

這比facebook等社交網站的力量強大得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