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31日 星期日

Pokemon Go能夠令香港人快樂一點嗎?

Pokemon Go遊戲的火熱程度完全出意料之外,平日夜晚只有散步和跑步人士使用的維園等各區公園,因為成為了捉小精靈的熱點,而忽然變得人潮湧湧,手機屏幕的光芒照亮公園內漆黑之處,盛況不亞於年宵花市和中秋賞月之時。而且這不是一晚兩晚,而是每晚都如此熱鬧非凡,可謂前所未見!

當然,寫下此文之際,Pokemon Go在香港推出才剛滿一周,玩家的熱度能夠維持多久,只有繼續觀察下去才知道。無論如何,這隻遊戲已成為不分男女老幼的香港人另一集體回憶。

Pokemon Go在十幾年前已在青少年之前火紅過,當時我們手上拿着的都是GameBoy和一餅餅的Pokemon紅帶、黃帶、藍帶,不同顏色的遊戲版本有不同的精靈,同樣玩得不亦樂乎,而當時我們還不知道什麽是智能手機,大家的手機不外乎Nokia和「無得撈啦」之類。

當時的GameBoy和Pokemon,是童年集體回憶的重要一環。

說起集體回憶,近十年來好像真的沒有太深刻的印象,有哪些比較新的回憶和集體狂熱。不知是因為人長大了,不再沉迷或醉心於一些「幻稚」的事物,還是因為社會變化太急促、人愈來愈貪新厭舊、三分鐘熱度變半分鐘已算不錯。

當然也不是沒有,要數的話,數有2003年對抗沙士、50萬人七一遊行、每年的維園六四集會,還有再近一些的包括反國教運動、雨傘運動、佔旺佔鐘佔銅……都是牽涉社會不滿、政治爭拗的集體行動,回想起來縱使也覺得極具意義,但總是聯想起吵鬧、衝突和敵對,很難令人覺得單純的快樂。

Pokemon Go的出現,不但令「80後」重拾兒時的回憶,也賦予了「90後」、「00後」甚至「10後」新的集體經歷,更難能可貴的是,這回憶是真正令人感到高興和快樂的,大家一起上街,「佔領」公園甚至警署外面等等公眾場所,但我們所看到的,是期待和歡笑,不再是仇恨和憤怒的面孔。

對成年人而言,Pokemon Go是一種不算太過離地的對現實的抽離,在辦公室裡面或辦公樓外面撞到小精靈,令壓力爆煲的工作環境瞬間變得有點兒「超現實」,為一眾打工仔紓緩緊張情緒。放工後,西裝骨骨的上班族頓時變成一個個大朋友,通街拋波捉精靈,做無薪兼職精靈訓練員。

Pokemon Go除了吸引不分年齡性別種族的玩家聚首,也成為了不同組織機構與公眾溝通的新渠道。一些政府部門已在社交網站專頁以Pokemon作為話題發帖,吸引網民關注和回應。在警民關係嚴重對立的當今,警方也頻頻發出「溫馨提示」,呼籲市民捉精靈之餘要小心個人安全。政府和警方的憂慮,當然不只是出於玩家不小心遇到意外,而是任何群體行動都會令當權者警惕,會否演變成帶有政治成份的運動,或會否有人借遊戲之名來聚眾生事。

Pokemon作為警方展現親民的手法,筆者也有過體驗,有一天和友人在九龍寨城公園遊覽,兩名行咇警員見我們在按手機,就主動過來對我們說「嗰邊好多人係度捉喎」,提醒我們那裡多精靈。姑勿論是否警方高層下達「親民令」,還是只是這兩名警員出自好心(極可能他們也是玩家),雖然只是短短一兩句的交談,但相信也足以令市民稍為改善對前線警員的印象。

Pokemon Go成為了同時結合了網絡虛擬與現實世界的橋樑;同時使撕裂社會短暫癒合的「黑天鵝」事件。不管你是黃絲藍絲、毒撚腐女、型男女神、社運人士和警員、打工仔和大老闆、小商戶和大業主……大家在此時此刻,都為了同一個「信仰」--心目中的比卡超、卡比獸、超夢夢等等--而走在一起。借用羅文的歌詞一改︰放開彼此心中矛盾,精靈一起去追!

趁熱潮逐漸變得平淡之前,讓香港人曾經擁有這份單純的快樂,因為這份快樂,是比任何稀罕的Pokemon更加珍貴。







中大之美

很高興能夠入讀香港中文大學CUHK,雖然只是Postgraduate,但也算是圓了當年中學時的心願,成為中大的一分子。

Postgraduate一般只有短短一至兩年,part-time讀書的話,在校時間更少,每周只回來一兩次。但每次離開翳焗擠逼、烏煙瘴氣的東鐵車廂,踏上大學站的月台,總有一種如獲新生之感,呼吸着清新的空氣,沉重的步伐輕盈起來;壓抑的心境也變得寛快。看着青春逼人的師弟師妹們,自己也覺得年輕了不少。

外界常說大學碩士課程氾濫亂收生,學生讀來都是為了一張沙紙,沒有真正學到些什麽云云。這種說法太過以偏蓋全,一竹篙打一船人,因為也有很多學生是對他們所攻讀的科目感興趣。

我不但喜歡自己修讀的科目,也能夠認識來自社會不同領域的同學。縱使未必能夠和每位同學交心做朋友,但和他們合作做group project的過程中,擴闊了自己的眼界,得知這社會有很多勁人和精英,從而刺激了自己的奮鬥心,明白我已有的所謂「成就」根本微不足道、不再自滿,不甘落後於人,繼續追求上進。

這可能是比書本知識和沙紙之外更重要的收穫。

真的很喜歡中大的氣氛,她的道路、樹蔭、校舍、光線、風景,當然還有一眾「校花」和「校樹」。



站在櫻花樹下,未見秒速5厘米的花瓣墮下


河津櫻



未圓湖邊的落羽松

新亞書院外的枯樹,在藍天白雲的映襯下,枝椏別具美感。


「中大有晴」宣傳版

 
艷陽下的校巴站

夕陽下的百萬大道

中大天文學會同學製作的觀星團宣傳品,放在伍宜孫書院飯堂的飯桌上,很有心思。

醫學大樓小食店的「籤筒」,裡面的「籤文」很搞笑!


2016年7月18日 星期一

《關於莉莉周一切》︰不僅是青春和電幻的殘酷物語

岩井俊二經典作品《All about Lily Chou Chou》,意譯成港台版的《青春電幻物語》好些,還是中國內地版直譯的《關於莉莉周的一切》更佳?各有優勝吧,《青春電幻物語》道破了電影的內容,是一場青春期的虛幻網上故事;而《關於莉莉周的一切》則更帶有深秘的氣息。

驟眼看來,它無非是訴諸唯美的影像和音樂,刻畫青春年少的家庭和求學苦惱、校園欺凌、援交強姦現象,也許還令人覺得有點無病呻吟、造作矯情。對,試問哪個國家和社會的少年和中學沒有出現這些問題?只是或多或少和程度不同而已,所謂殘酷青春絕非日本所獨有。

然而,我不想把這部電影純粹視作普通的青春小品,岩井的電影總有比表面更深一層的意義吧。即使導演本身可能只想拍一部小品,沒有蘊藏在背後的含義,但我總覺得,無論是書本、電影、音樂還是其他形式的創作,作品從創作者身上誕生後,就有了屬於它自己的生命,而這的生命,衝破了創作者的原意,為受眾帶來意想不到的啟發。

信仰之崩潰

在《All about Lily Chou Chou》的電影和書本裡,歌手「莉莉周」裡從未真正現身,但她的影響力無處不在,貫穿了整篇故事,如同神一般的存在,受着萬千年輕歌迷的景仰和膜拜。莉莉周口中所說的「乙太」(Ether),雖然在外人聽來有點莫名其妙,但在歌迷心目中,「乙太」是莉莉周散發的信仰泉源;是生活賴以支撐的精神動力。

蓮見雄一和星野修介,同樣是莉莉的信徒,對「乙太」有深刻感受;同樣在生活裡受盡精神折磨,在LilyPhilia網上論壇尋求慰藉。蓮見的網名是「菲利亞」(Philia),同時也是版主;而星野是「藍貓」(青貓)(Blue Cat)。兩人在網上結為好友,更約定在莉莉的演唱會見面。

他們兩人一直都不知道,原來親密的網友,彼此在現實世界裡,正是同校的那一對曾經的好朋友、後來的欺凌者與被欺凌者。

當菲利亞在莉莉演唱會得知藍貓竟然就是星野,菲利亞真正崩潰了,精神上最後一根救命稻草被現實無情地摧毀得灰飛煙滅,他不得不把這位同學殺掉。這是信仰的崩潰。可惜我們只知道菲利亞的反應,若藍貓知道菲利亞就是他一直在欺侮的蓮見,他會有何感受?同樣地崩潰,性情更趨極端?還是從暴戻變回善良,向蓮見道歉,並重新修補這段友誼?這已無從得知。

信仰之崩潰,這根本不只是輕狂少年的青春病,在成年人的世界,何嘗不是無時無刻地發生?

如果說愛是信仰,有多少人因愛的破滅而從此一厥不振、走上末路,甚至向曾經的最愛之人施以毒手。

共產主義、社會主義的烏托邦紛紛淪陷,原來的狂熱信徒早已不再相信;資本主義在把世界變得更美好之前,先養肥了一批精通逃稅、壟斷、剝削的超級富豪和特權階級。

十多年前社會推崇的勤勉和務實價值觀,如今已遭無情地唾棄和恥笑,投機取巧和賺快錢才是「王道」。

還有宗教戰爭,或者以宗教為名的戰爭。你們在教堂或寺廟裡,信仰着同一個神祇、背誦同一段經文,仰望同一片天堂。但當走到外面的世界,你們隨即彼此廝殺、兵戎相見。你們親身演活了「菲利亞」和「藍貓」。

在虛擬的空間,人們真心渴望着美好、期盼着救贖;回到日常生活,人們像上了發條般繼續互相壓迫和折磨。


壓迫者和受壓迫者

星野修介有雙重身份,他既是受欺凌者(在轉校前),後來也成為欺凌者。從受害者到加害者的轉變的原因,網上已有很多討論,大致認為是在沖繩島之旅時與死神三次擦身而過,再加上家庭破裂所致。

重點不是他性情大變的過程,而是暴力本身具有「傳播」的特質。不僅是從個人向個人之間的傳播,而是通過「制度化」,把傳播的過程機制化、宿命化。

「制度化」以社會和社會機構(家庭、學校等作為主體,星野家道中落的細節電影雖沒詳細交代,但這可能與經濟不景、家人不和睦交織而成。學校方面,副班主任小山內對學生欺凌問題採取鴕鳥態度,不聞不問,隻眼開隻眼閉,這又何嘗不是縱容暴力,成為欺凌的共犯?

跳出校園和青少年群體的框框,成年人社會的暴力更是無處不在,避無可避,而且更加隱蔽,暴力往往不是以赤裸裸的形式表現出來,而是更深層地制度化、內在化,植入社會結構裡。

大業主瘋狂加租壓榨小商戶;政府向地產商靠攏,犧牲普羅市民的權益;黑社會勢力滲入政界,圖把黑道的血腥歷史和不見得人的黑金洗白,扭曲和改寫歷史。這些隱性暴力沒有流血、沒有表面上的破壞,一切都是在法律的容許下進行,卻是形同不斷從普羅市民的身上吸血,榨乾他們的人生。這和《莉莉周》電影裡收保護費、勒索賣淫的行徑,本質上根本相同。

銅鑼灣書店事件反映強國政府進一步侵蝕香港的制度和核心精神,如果97後的小圈子選舉、親政府商人和官員的勾結是隱性的政治和經濟暴力,那麽從香港境內強行帶走香港市民出境,這就是明目張膽的執法暴力,堂而皇之地欺負香港人。

再到2016年的立法會選舉,新界西候選人朱凱迪選前已遭恐嚇,當選後更接到死亡威脅,一家人有家歸不得,須接受警方保護。朱凱迪致力揭露港府官員、新界鄉坤和黑社會之間千絲萬縷的利益關係,讓香港人看到一片歌舞昇平表像下的另一個真實的黑暗和暴力的世界。然而有多少人願意抬起頭,面對黑暗勢力的陰影?就像《青春電幻物語》裡的女教師和一眾學生,大家都把星野修介的惡行看在眼裡,卻收在心裡,無人願意挺身而出反抗和正視,噤若寒蟬。不用等共產黨完全赤化(或者黑化)香港,香港人也漸漸學會自我審查,自我噤聲。「我們都是朱凱迪」?算了吧,喊喊口號還可以,有多少能夠做到他所做的一半呢。

世界上不少專制政權,在奪取政權前,都是被打壓的地下黨派,奪政後它們搖身一變成為了壓迫者,不但打壓前朝執政黨,更打壓自身統治下的國民。

暴力於是在不同團體之間傳播,在不同世代之間遺傳。殺死星野後,蓮見雄一會否成為另一個星野,從受欺凌者變為新的小霸王,欺凌其他同學?這又是電影留給觀眾的疑問。

在網上看到有細心影迷評論指,蓮見殺完星野後,畫面轉為他坐在母親經營的髮型屋,讓母親為他染髮(星野在生時,不准班裡其他同學染髮,以顯示自己的權威)。這時,房間裡傳出嬰兒的哭聲,反映新生命的誕生,而這與星野之死相呼應,形成強烈反差和對比。一個年輕生命消逝了,另一個孩子又來到世上。

這意味一個輪迴,還是一次重生?


音樂的救贖

莉莉周就是真實的歌手鈴木圭子(Salyu),她的歌聲有一種沙啞的迷幻感,她的大碟《呼吸》裡的歌曲彌漫着哀傷和空靈感,與電影的場景、氣氛和光線配合得天衣無縫。可以說,《All about Lily Chou Chou》有一半的成功是要歸功於Salyu的歌曲,它帶出了影像所無法表達的情感和餘韻;它可以把電影觀眾的情緒徹底打入十八層煉獄,也可以進而令人感到在絕望後仍有絲毫的生機。

例如第一幕,蓮見載着耳機,在一望無際的綠油油的田野裡,專注地聽着莉莉周《呼吸》的第一首歌《Arabesque》(阿拉貝斯克),完美襯托了青春的迷茫和孤獨。

《呼吸》的第5首是《漸癒的傷》(回復する傷),在電影中出現過兩次。第一次是中學一年級(星野還未變壞時),蓮見、星野和一眾朋友送別學校劍道學會的師兄。這也是最後一次,大家在校園展現着如此燦爛的笑容。《漸癒的傷》第二次出現是蓮見在莉莉周演唱會門外呆呆望着大屏幕的場面,由於門票已被星野撕掉,蓮見也沒能買到黃牛票,只能隱隱聽着會場內傳出歌迷瘋狂喊叫的聲音。蓮見精神所受到的重創可想而知,《漸癒的傷》這時出現,正好為之後蓮見刺殺星野埋下伏筆。這又要引用小說版來補完,因為在小說版,蓮見在會場門外割腕想自殺,但割得不夠深,只是流了一些血,反而等到星野出來把他殺掉,待蓮見逃離現場,才醒覺自己曾經割腕,而那傷口的血已凝結了,他也一邊聽着CD機播放《漸癒的傷》一邊回家。

第6首《飽和》的網上評價也很高,是不少影迷全碟最喜歡的歌曲,那一段段「I miss you, I miss you」,緩緩而又有力地滲入聽者內心的深處。在電影裡,這首歌只有前奏的一小段出現在津田詩織的葬禮送殯場景,令人回想起那條電線桿和電線交錯的黃昏小路、緩緩行走的人群,一陣蒼茫。

飽和歌詞︰
I miss you, I miss you
傳向一億光年外的盡頭
I miss you, I miss you
四十萬公里外的月亮也微笑着

I miss you, I miss you
若能再次重回南迴歸線
I miss you, I miss you
與你的雙唇愈來愈貼近
再向前1毫米 便是飽和的入口

第7首《不能飛的翅膀》(飛べない翼),伴隨着津田詩織的笑容和自殺,正如歌詞寫道「放下你那對不能飛翔的翅膀吧,如此一來,我便能隨之飛舞」,暗示只有放棄生命的束縛,人才能獲得最徹底的自由。這亦是津田詩織的選擇。小說中的Lilyholic論壇網友說到,「飛翔」在莉莉周的歌裡是很重要的意象,絕大部分歌迷都認為聽莉莉的歌能帶給人飛翔的感覺。然而一名叫「青蛙」的網友提出異議,說人是不可能飛的。結果,在其他網友群起反對和攻擊下,「青蛙」被禁止在Lilyholic論壇留言。然而,關於飛翔的爭論,最後由論壇版主薩提(SATIE,亦即蓮見)作結︰人終究不會飛。

津田詩織死後,蓮見的心境變得一片荒涼、寸草不生。
畫面中,他身後延綿不斷的電線桿和荒地,正是內心徹底絕望的寫照。

第8首《共鳴》(空虛之石)出現在莉莉周的演唱會門外,蓮見呆呆地看着大屏幕顯示出偶像的影片。理想就近在咫尺,但對於沒有門票的他而言,Lily Chou卻是遠在天涯。但最遠的距離,還是理想和信仰的幻滅——他的網絡心靈伴侶「藍貓」竟然就是他的現實生活欺凌者‥‥‥

《共鳴》歌詞︰
悠長曲徑蜿蜒至此
仿若延伸向無盡
只有時間  靜靜地刻畫着

才剛要長大成人呢  就放棄了
在內心深處
發現了數面鏡子

與你相遇的歡喜與不捨  比之更痛苦是因為
我心中還深埋着那空虛的石頭

單純為活而生
除此之外難道毫無意義嗎
是為了那些所謂的愛嗎

街道盡頭  被撕毀的海報上所寫的字句映入眼中
「愛存在於此 而神常存你心」  而下文再也看不見

宇宙的起源 靈魂的盡頭

從這副身軀中發出的聲響  逐漸傳達給你
然後產生共鳴  不斷膨脹 超過言語的制約
與你相遇的歡喜與不捨  比之更痛苦是因為
我心中還深埋着那空虛的石頭



片尾曲和畫面

第9首、也是最後一首《Glide》,是片尾曲,畫面一邊顯示演員和工作人員名單時,一邊播出Lilyholic網民的發帖,當中一些留言表達了電影畫面和情節所未能表達的中心思想︰

「莉莉周不是用來治癒你們的,不要強人所難」
「如果整個身體變成了一個傷口,如果我們可以復活,那便是一個癒合的傷口了」
「心中最大的傷,是活著,我感受著傷口的癒合,生活會治癒你」
「人類終究不會飛」
「也許我寫這些,只是因為我想大喊︰「我在這兒」」

另一個很值得留意之處,是畫面分別顯示蓮見、津田和星野各自在廣闊田野裡捧着CD機聽歌的模樣,他們各自田野景色的差異,正好反映了他們的內心世界。

一開始時,蓮見在一片綠油油的田野聽歌,漸漸地,田野變為秋季的金黃色,蓮見一邊專心聽歌,一邊若有所思地望向遠方。
接着是津田小心翼翼地捧着CD機,也是專心地聽着,同樣是金黃色的麥田,也是端詳着CD機一陣子後抬頭望着遠方,突然雙臂張開,整個人呈十字架的形狀,向後倒在田裡麥子的懷中。
輪到星野出場,他同樣站着聽歌,但與蓮見和津田不同,他所在田野是一片荒蕪、寸草不生,背景也從大白天改為黃昏日落之際,荒涼感油然而生。
最後再看到蓮見,他本來所身的金黃色稻田,也變得同樣荒蕪,他捲縮着身子,坐在乾草堆之中,口中吐着白氣,意味連季節也換了作冬天。


 




 
「心中最大的傷,是活著」



 《Glide》:
I wanna be, I wanna be
I wanna be just like a melody
just like a simple sound like in harmony

I wanna be, I wanna be
I wanna be just like the sky
just fly so far away to another place

To be away from all, to be one of everything

I wanna be, I wanna be
I wanna be just like the wind
just flowing in the air through an open space

I wanna be, I wanna be
I wanna be just like the sky
just fly so far away to another place

I wanna be, I wanna be
I wanna be just like the sea
just swaying in the water so to be at ease

To be away from all, to be one, of everything

I wanna be, I wanna be
I wanna be just like a melody
just like a simple sound like in harmon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