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什麽時候開始,愈來愈多人把「夢想」掛在嘴邊,為了夢想不擇手段或放棄一切,又肆意批評所謂「沒有夢想」的人。
人如果冇夢想,同鹹魚有乜分別?周星馳這句話太深入民心,以至把不少人「洗腦」。
如何定義夢想,人生而有夢想嗎,到了人生哪個階段才會有,這些全都沒有標準答案,但我們還是像忠誠的信徒般,期盼夢想的出現和實現。
在香港這個高度商業化和政治化的社會,夢想無可避免與收入、職位、社會地位、權力、政治立場扯上關係。這是社會集體建構、強加在我們身上的枷鎖。
另一個現象是把夢想神聖化、道德化,使它愈來愈「離地」,看似高不可攀。甚至用自己的夢想來量度他人,互相比拚較勁,看不起他人、也貶低了自己。
其實夢想不一定要很崇高和遠大,它可以是很生活化和平民化,一項想學很久但一直未有學好的嗜好;一場期待多年未能成真的旅行;一種悠閒的生活方式和一份舒適的工作;帶着心愛的人去看自己心愛的風景……簡而言之,夢想可以是心願;是令自己有動力去做;令自己感到快樂的東西。
總是煩惱着為何自己沒有「夢想」,並為此覺得自己是一條鹹魚而內疚和徬徨,就好比煩惱自己為何沒有百萬年薪、做不了iBanker一樣。
被「夢想」這概念所騎劫和綁架,這不是擁有夢想的原意吧。
說到底,「鹹魚論」只是星爺戲裡一句台詞,大概他也料不到會被人奉為圭臬吧。Well,it's just your opinion, man.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